期刊信息
 

刊名:中华文史论丛
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
主办: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
周期:季刊
出版地:上海市
语种:中文
开本:大32开
ISSN:1002-0039
CN:31-1984/K
邮发代号: 4-800
复合影响因子: 0.465
综合影响因子: 0.281
历史沿革:
现用刊名:中华文史论丛
创刊时间:1960

数据库收录:
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2019—2020)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
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

最新动态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最新动态 >

赵昌平:诗之美能御世之俗

发布时间:2014-09-18 15:56:00

    少年时,他是狂热的中国古典诗文爱好者;读书时,他选择了研究唐诗作为方向;他将对诗词的爱当作毕生事业,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时,更致力于“读诗从娃娃抓起”,出版了从幼儿版“快快乐乐读古诗”到小学版、中学版等中国古典诗词读本,《唐诗三百首新编》《唐诗一百首》等。
  赵昌平,今年69岁,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,现任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,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。
  他说,对中国传统的热爱和继续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遗传基因,是本能性的要求。可能有一段时间人们会对传统文化淡忘,但过后一定会调转过来。
  对现在热议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分量,他认为30%左右为宜。
  1  幼时膝下常诵诗
  “我的祖父虽然是生意人,但家里前代读书人比较多,家里颇有点存书。小时候,祖父就会教我背李白、杜甫作的简单的小诗,我记性好,也很喜欢。”赵昌平回忆起儿时读诗诵词的往事,十分温馨。
  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喜爱是天性,也是幼年时的培养。赵昌平记得,他读到小学高年级时,已将古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》等看了个遍,并深受书中评点性的古典诗词音韵意境的感染,忍不住掂笔写起古体诗来。“那时候看《说岳全传》,看得我激情澎湃,挥笔作诗一首,还把祖父一个很好的扇面给撕了,叫我表哥把诗抄在新扇面上,挨祖父一通骂。祖父在药材公司得奖的笔记本有很多国画,我也会在上面题几句。”
  一段美好的记忆、一套好书、一位好老师都会对人产生深重的影响。赵昌平说,他读初中高年级时,有了一套书《中华活页文选》。那是一批老专家编的,内容非常好,他几乎篇篇都能背诵,短诗自不必说,长诗如屈原的《离骚》、曹植的《洛神赋》也是脱口而出。
  “现在还能记得大半,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。”赵昌平说着,忍不住吟诵了几句《洛神赋》:
  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……
  字句精美,音韵绕梁。
  因着这样深深的热爱,赵昌平在报考大学时,没有听从老师家人的劝说选择理工科,而是投考北大中文系,将对中国古典诗文的研究作为毕生事业。
  2  去功利性很重要
  用最简单的语言,表达最丰富的感情,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;语言韵律上的美感,又让人读来齿颊生香,心中愉悦。这也是诗词“魅惑”赵昌平的地方。
  “我读诗刚开始的时候很感性,体会诗的韵律带给我的愉悦感受——古诗读上去好像和生理心理上的节奏合拍,让人感到非常舒服。”赵昌平说。
  俺诵给他带来满足的快乐。在北大时,每天早晨6时多,他总会到图书馆外一块大青石边,背诵诗文。”“各朝各代的古文和诗词,总共背了3000多首吧,‘文革’开始后才中断。所以后来做编辑时,看到诗句我就知道出自哪里。”
  读诗和阅读一样,“去功利性”很重要,大量阅读和背诵会产生质的飞跃。赵昌平的体会是:“古诗,最初是愉悦感;读二十首后,就有去琢磨它的想法,此时如果能用心去‘抠’,心得就有了,如果搁置一旁,对诗的欣赏水平恐怕就止于此了。读百八十首诗后,就会对诗进入敏感的阶段,那时的感受又别有一番天地了。”
  赵昌平说,诗读多了,会很自然地比较每个诗人写景状物的不同,如一个人面对不同的景物会写出感受完全不同的诗句。如同样是秋天,杜甫的《登高》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 不尽长江滚滚来”“是他患病忧时之作;黄庭坚《登快阁》“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”,则是他壮年得志的快意豪放之作。一般的读者能感受到这种程度,对诗的体会就更深一层了。
  3  深入品方得诗味
  诗之美,不仅美在语言,还在韵律。“诗是韵文,欣赏时要懂得。唐代许多诗歌理论著作第一章讲的就是诗歌的声律。现在感受诗的音乐美,着眼点一是韵脚,二是平仄,三是节奏。”赵昌平说,虽然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,想研究声律已十分困难,但从欣赏的角度还是能明显感觉到,杜甫后期的诗和李商隐的诗,音调就特别美。
  诗之味,更在于深入地品评和理解,假如对诗人写诗的情境、心境和典故缺乏了解,对诗的体会也只会是皮毛。赵昌平说,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:
  薄雾浓云愁永昼。瑞脑消金兽。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
  东篱把酒黄昏后。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  “重阳前夜的黄昏,她只是枯坐,半夜的凉意又让她感觉到寒意。为什么这样地悲愁?要知道她当时与丈夫赵明诚是分离的,凉意勾起了她的思念之情。词的下阕又写到黄昏,此时已是重阳节,把酒黄昏后,更感悲凉,忧思重阳之后,自己恐怕也会和黄花一样,越来越憔悴。”赵昌平说,这是一组组凄美的意象,各个画面之间巧妙地建立起联系,使这组意象的表达特别好。
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《巴蜀全书》诞生标志性成果 校点本《宋会要辑稿》出版

版权所有:上海古藉出版社  沪ICP证020698
地址:上海瑞金二路272号上海古籍出版社内  邮政编码:200020